火車理論   --兩岸薪資增長之比較 


 


大陸《公務員法》今年一月起實施,報載大陸公務員今年下半年將獲得大幅加薪,加幅平均在15%左右。15%,對台灣許多朋友來講,是一個好久沒有的感覺了,這讓我產生了一些聯想。


 


近年來,常被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,包括學生,問到一個問題,「該不該去大陸發展?」我通常以一個假設的火車的例子做為答覆。


 


假設有兩列火車,一列是慢車;一列是磁浮或子彈列車。再假設有兩個人,一個人跑得慢,百米跑十八秒,一個人跑得快,百米跑十一秒。現在,讓兩列火車齊頭並排在各自的鐵軌上,兩個人則分別各自站在一列火車的尾端,但,跑得慢的人在快車上,跑得快的人在慢車上,然後,鳴槍一響,人與車同時起跑與起動,一分鐘後,叫停。兩個人,誰離起點更遠?答案應該十分清楚。


 


不久前,有同事參加廈門大學一場有關兩岸關係的研討會回來,提了一段故事。兩岸有關兩岸關係的研討會,每年總有好幾場,參加的泰半都是些熟面孔,這次一位大陸學者問他的台灣學者老朋友,現在月薪多少,老朋友說八萬(新台幣),五、六年前也問過,當時就是八萬;台灣學者反問大陸學者月薪多少,五、六年前,當時這位大陸朋友月薪一千多(人民幣),現在,則是八千(折合新台幣約三萬出頭),如果把兩岸購買力考慮進去,此刻大陸學者薪資的實質購買力跟台灣學者的已經拉平了,甚至已有過之。


 


五、六年前,我也講過一個比方,我說,現在(即五、六年前)台北賣掉一幢房子,在上海可以買兩幢房子;五、六年後,台北、上海的房子大約是一幢易一幢;再過五、六年,說不定就倒了過來,上海賣掉一幢房子,就可以在台北買兩幢房子了。


 


一個故事及兩個比方,說明的其實都是同一個原理:


一個人最終的成就(如果可以以貨幣來衡量的話),除了取決於其個人的努力外,更取決於這個人身處的整體環境或發展勢頭。


 


我年輕時到新加坡教書,當時就弄不明白為什麼新加坡人均所得超過台灣這麼多(幾乎是台灣的兩倍),因為比起那時的台灣人民,新加坡人並不更為聰明,也並不更為勤奮,甚至拚勁還略輸台灣,但所得竟遠超過台灣,當時心裡真有點不服氣,後來就比較明白了,關鍵除了兩國政府的效率差得太多,更重要的就是整體發展勢頭的強弱之別。


 


今天如果有人問我,想不想到大陸生活居住,我或許還會猶豫;但若有年輕人問我,該不該到大陸打拚,我的答案就十分明確肯定了--誰不願在一列更快的列車上乘勢飛奔呢。


 


最後再說一句,兩岸如能緊密整合,慢車就勾住了快車,自動成了快車。現在,政府不想勾,也就無怪乎越來越多慢車上的朋友,終於下定決心,要下車、轉車,轉到快車之上了。


石齊平/轉自《商業周刊》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寶尼的異想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